開泰新聞
揚鞭輕騎兵,提速火車頭—大眾日報社對山東開泰集團進行了創新內容報道揚鞭輕騎兵,提速火車頭 ——山東經濟結構性改革調查與思考 關注創新發展 □ 大眾日報記者 廉衛東 王學文 當前推動山東創新發展,既需在高新技術上突飛猛進,又需提升大量傳統產業。與之相對應,既需要中小企業發揮創新“輕騎兵”的突進優勢,又需要大企業發揮好“火車頭”的帶動作用,進而使二者交互發力,融合創新,形成企業創新的良好生態。 發展高新技術 須用好“輕騎兵” 中小企業機制靈活,對市場反應敏捷,在創新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研發上,有不可比擬的優勢。 海爾自我革命,提出將8萬人的航母級企業,拆分成2000個小微企業,許多人說看不懂。然而在省中小企業局局長王兆春看來,這個選擇不難理解:“近年來制造業利潤越來越薄,得靠不斷創新來刺激市場。大企業技術實力強,但層級多,市場反應慢,反倒是中小企業更容易在前沿市場突破。” 業績最能說明問題:2015年海爾集團實現利潤180億元,同比增長20%。在已建立的200多個小微企業中,100多個年營業收入過億元,12個小微企業估值過億元。 創新機會稍縱即逝,需要企業像輕騎兵一樣,迅速沖上去緊緊抓住。船小好掉頭的中小企業,在這時顯示了威力。聊城鮑爾浦實業有限公司僅有200名員工,總經理李建華在一次出差時,發現市場上急需質量高、使用壽命長的航標,正好自己企業在這方面有積累,就立即放下原來的產品,組織員工全體上陣,幾乎將公司利潤全部投進去,歷經兩年研發成功高分子材料航標,將使用壽命延長了10倍。現在,他們的產品不僅遍布中國沿海,還出口到加拿大等國家。 王兆春說:“規模和實力無法與大企業相比,但中小企業有著與生俱來的創新欲望,這讓他們能夠抓住機會。” 在美國,70%的原始創新來自小企業,小企業平均的創新能力是大企業的2倍以上。而在我省,中小企業的創新力量也日漸顯現:2014年全省省級企業技術創新項目中,中小企業占了78.8%;全省新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,中小企業占92.4%。 還要看到,中小企業越來越成為高科技人員、大學畢業生、歸國留學人員等高素質人才的創業首選。在青島藍色硅谷,借助20余個“國”字頭研發機構和高校院校,當地大力打造“生態創業圈”,實驗室既是高校研究場所,也是企業技術中心,打通了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的門檻,一批研發人員創建的企業快速成長。在濰坊藍色智谷,只要你有核心技術,就有專人幫你孵化,北大、清華、中科院三大頂尖科研機構形成了孵化創業的鏈條。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勇表示,這些新創企業,不再圍繞“生產鏈”生存,而是圍繞“創新鏈”展開,國內最缺的就是這種創新型中小企業,他們是未來創新的主力軍。 小,并不是要永遠“小”下去,在以小的優勢吸收各種養分后,也會茁壯成長為大樹。從事拋光機械制造的開泰集團,從幾個技術人員合建的小廠,到壯大為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“大哥大”,僅用了8年時間。在海爾,由3名“85后”員工組建的“雷神游戲筆記本小微”,通過引入天使投資,整合各種資源,一年時間就把海爾從未做過的游戲筆記本做成行業龍頭。 “火車頭”提速傳統產業鏈才能提升 強調中小企業在創新中的作用,并不是忽視大企業的價值。實際上,在當下我省眾多行業尤其是傳統產業,大企業仍是創新的“火車頭”。 首先,在傳統產業中,企業只有提高行業集中度,才能通過規模優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,進而承擔得起科技創新的高額投入。十幾年前,山東曾經遍地都是“小造紙”,但現在山東造紙給外省同行留下的印象,一是大企業多,二是新產品多。根據省輕工業協會的統計,山東造紙企業的平均規模是全國水平的2.9倍。晨鳴、華泰、太陽等6家大型造紙企業合計產量占了全省的91%。產量占據全國第一的同時,木糖醇、有機肥料、纖維素膜這些聽起來與造紙毫不相干的產品,也是山東造紙企業著力打造的新增長點。 我省農機行業的發展,也呈現這一特點。山東農機多年占據國內頭把交椅,無論是在研發、銷售方面,都具有絕對優勢。1997年前后,我省有農機骨干企業64家,經過近20年的發展,目前僅剩10家。省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丁明解釋說,隨著農機市場的變化,行業競爭日益激烈,新產品的研發難度更大,周期更長,成本更高,只有大企業才能利用規模的優勢,來分攤創新成本。 其次,傳統產業有不少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,只有提高產業集中度做大規模,企業才有實力在環保上達標,進行可持續生產。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認為,在新常態下,環保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,傳統產業更應走這條路子。 大企業不僅自己有實力進行持續創新,還可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原料,推動下游企業升級。在鄒平,從事鋁加工的山東創新集團從生產低端的鋁棒,逐步向汽車輪轂、筆記本電腦外殼等高端產品過渡。副總經理王偉說,汽車輪轂項目的合作伙伴來鄒平,重要原因是看重他們的好鄰居——創新集團緊靠國內最大的鋁水生產企業魏橋創業集團,而其不斷提升工藝,提供的鋁水能滿足新產品的加工精度要求。 作為終端產品制造商的大企業,則可通過不斷推出新產品,帶動上游企業提升技術。位于煙臺的通用東岳,2015年上馬三款新車型,產品不斷更新,對配套鏈條上的企業提出升級要求。為東岳做配套的賽科利公司,為了跟上東岳的步伐,去年在煙臺投資7.5億元,建起汽車零部件“智能化工廠”,生產更高技術含量的產品。在煙臺,僅東岳帶動升級的一級供應商就達70家。 讓“輕騎兵”與“火車頭”并行 在創新發展中,應當怎樣擺置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系?大能帶動小,小能烘托大,大企業同中小企業的比例如果失衡,會影響整條產業鏈的競爭力,只有讓輕騎兵與火車頭并行,都發揮主動性,才能跳好發展的圓舞曲。 曾在美國訪學的周勇發現,寶潔這樣的行業巨頭與周邊中小企業關系緊密,有時甚至直接購買有核心技術的小企業。在韓國,三星等大企業建設創新中心,出資金和技術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和支持。這些大企業有開放發展的思維,善于利用小企業的優勢。 然而在我省一些領域,卻是與此相反的做法。我省是家電生產大省,然而與南方省份相比,家電行業卻呈現“山峰獨立、不見群山”的現象:2014年營業收入2000億元以上的家電企業,山東有海爾一家,廣東也有一家;1000億元到2000億元之間的企業,山東沒有, 廣東有兩家;100億元到900億元之間,山東有兩家,分別是海信和澳柯瑪,廣東則有十幾家。 如果據此畫一個示意圖,山東家電企業的分布將呈現斷崖式下跌:從2000億元直接滑到900億元,又從900億元滑到100億元;而廣東的曲線則要平緩得多。 為何出現這種明顯差別?省家電協會副會長田占軍分析說,給山東家電巨頭配套的中小企業少,是一個重要原因。據統計,我省家電配套中小企業僅有300多家,而廣東有6000多家。數量多了,相互展開競爭,不但提供的產品質量好,而且價格低;數量少了,質量難提高,價格還下不來,這直接造成我省家電企業九成以上關鍵零部件需要省外供應,大大提高了企業成本。 在廚房家電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九陽集團,也有這個苦惱:由于當地缺少配套產業,多數零配件需要到省外采購,物流費用不低,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。 與家電業“頭大身子小”不同,淄博汽車產業則因為缺少龍頭企業統領,同樣限制了產業發展。淄博是個機械制造大市,有汽車零配件企業300多家,一輛汽車上的幾乎所有零部件,都能在淄博生產,尤其是汽車用電機、板簧更是全國聞名。然而,淄博嚴重缺少整車企業——規模較大的客車企業僅有一家,但經營狀況不甚樂觀。市經信委副主任彭學華說,淄博汽車產業鏈一直做不大,技術也更難再進一步,最大難點就在于缺乏龍頭企業拉動。 劉冰認為,“大”離不開“小”,“小”離不開“大”,只有“大”“小”協調配合才能實現更好的創新發展。
|